为激发青少年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同时搭建亲子互动平台。7月12日,在学院党委大力支持下,院工会联合生物技术教研室,利用周末之余开展“与爱同行——探索科学的奇妙之旅”亲子主题活动,组织学院29名教职工带孩子走进实验室,通过沉浸式科普体验,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科学探索之旅,同时也是让孩子们了解这个让爸爸妈妈总是早出晚归,“吞掉”他们所有时间的“神秘房间”里到底藏着什么。

沉浸式实验室体验
在学院动植物标本研究专家王显益博士和化学生物学隆耀航副教授的讲解带领下,孩子们近距离接触昆虫、植物、动物等500余件珍贵标本,通过显微镜观察蝴蝶翅膀的鳞片结构、植物叶片的气孔分布,直观感受微观世界的奇妙。

解锁毒蘑菇辨识“密码”
夏季是野生蘑菇生长旺季,也是儿童误食毒蘑菇的高发期。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统计,我国每年因误食毒蘑菇中毒的案例中,儿童占比超35%,且因儿童代谢系统较弱,中毒死亡率是成人的2倍。为提升小朋友对毒蘑菇的辨识能力与自我保护意识,活动精选80余种常见毒蘑菇(如白毒伞、毒蝇伞、灰花纹鹅膏)的高清实拍照片,按“颜色警示”“形态特征”“生长环境”分类布展,科普识图辨识毒蘑菇,通过趣味问答方式帮助小朋友和家长掌握“毒蘑菇防身术”。

亲子协作实验挑战
标本制作挑战以一段生动的日常昆虫图鉴拉开序幕,孩子们通过高清图片观察蝴蝶破茧、甲虫角斗、蜜蜂采蜜的奇妙过程,现场惊叹声此起彼伏,活动中,老师们用童趣语言讲解昆虫特征(如“六条腿、三节身、变态发育”等),并通过“昆虫猜猜乐”游戏巩固讲授知识。


在昆虫标本DIY环节,每组家庭领取一套标本制作工具包(含昆虫针、展翅板、镊子、标签纸、透明胶带等)及经专业处理的安全昆虫标本(独角仙、碧伟蜓、玉带凤蝶等),家长协助孩子用昆虫针穿透昆虫胸部,固定在展翅板软木层,调整翅膀、触角至自然姿态用镊子轻压翅膀边缘,覆盖透明胶带固定,最后将标本移入相框,贴上标签,从固定、展翅到装框,家长与孩子分工协作,在实践中掌握科学方法。


参加活动的教职工反馈:“孩子第一次知道蚕宝宝长大能变成蝴蝶,回家后一直拉着我说个不停,这样的活动比补习班有意义多了!”。“孩子回家后,把毒蘑菇图片做成‘安全手册’贴在冰箱上,还提醒爷爷奶奶‘路边蘑菇不能碰’。科学教育真的能改变家庭习惯!”。还有小朋友说:“原来蘑菇不是植物也不是动物,它们有自己的‘王国’!我以后要当真菌学家,研究怎么打败毒蘑菇!”。一场实验室里的科普之旅,不仅让孩子们触摸到生命的奥秘,更在亲子协作中播撒下安全温情的种子。当科学之光照亮童年,每一个家庭都能成为守护生命的坚固防线。
此次活动在让孩子们收获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激发了孩子们对父母的崇敬之情,实验室里那些沉默的仪器、办公室里彻夜的灯光,还有爸爸妈妈回家时疲惫却温暖的笑容。“加班”不再是冰冷的词语,而是父母用另一种语言写给孩子的“情书”——他们把对科学的热爱、对责任的坚守,都藏在了日复一日的坚持里。爸爸妈妈的爱,虽然不能时刻陪在你们身边,但他们的努力,都是为了给你们更广阔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