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贵州医科大学是国内医学类院校具有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为数不多的大学之一,既是国家双一流学科专业,也是贵州省唯一具有该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的高校。本学科2019年成为贵州省重点学科,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35名;设有贵州省大健康工程技术中心、贵州省医学健康大数据研究院、贵州省免疫细胞与抗体工程研究中心、贵州省树突状细胞基础与应用开发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贵州省健康大数据2011协同创新中心、贵州省细胞与基因工程贵州省教育厅创新群体等省级科研平台。
本学位点围绕大健康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从生物力学、生物医学信息学、微纳医学等方向,培养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在知识、能力、素养协调发展基础上拥有适应和驾驭未来的复合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能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地方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以理工、医工结合的学科交叉优势培养从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教学、科研、设计、管理或相关工程技术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本学科有3个主要学科方向。
1)生物力学
该方向传承于国际著名生物力学家冯元桢先生和钱煦先生的学术思想,依托贵州省免疫细胞与抗体工程研究中心,围绕树突状细胞等免疫细胞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迁移能力低下等问题,以细胞生物力学、肿瘤免疫学和计算免疫学交叉研究物理和化学因素对免疫细胞生物力学特性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项(重点项目一项),发表研究论文102篇,出版中英文学术专著各1部。
2)生物医学信息学
立足于贵州“大数据”战略,聚焦国民健康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发展,依托贵州省大健康工程技术中心和贵州省医疗健康大数据2011协同创新中心,开发基于医学大数据的智能诊断及应用算法,探究肿瘤和感染等重要疾病的分子机制。建设贵州省大健康(产业)展示体验中心和第三方影像中心,调研贵州省大健康大数据产业,顶层设计智慧医疗云,为开展精准医疗和远程医疗服务提供指导。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8项,发表研究论文82篇,获批发明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20余项。
3)微纳医学
针对重大疾病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前沿科学问题,开展肿瘤分子标记、分子成像等肿瘤微纳医学研究,设计构建具有生物学效应的多尺度结构新型生物材料,开发基于肿瘤分子标记物的无创诊断系统和多功能靶向递送系统,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无创诊断、化疗、光动力治疗和免疫治疗,建立面向多种疾病的靶向多模态纳米诊疗体系,为重大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新手段。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发表论文70篇。
招生导师:安宸毅、曾柱、胡祖权、贾义、刘红美、刘丽娜、彭建、张婷婷、郑强、陈晋、孙晓敏、唐福州、王赟、叶远浓、余杰、张世超、胡思贵、朱贵明、洪亮、黄文竹、蓝静、李秋德、隆耀航、卢涛、欧阳燕、彭英、钱天宝、尚小丽、滕丽晶、王敏、杨帆、杨洪应、袁华婷。(按姓氏笔画顺序排列)
2.生物与医药
生物与医药硕士专业学位紧密对接国家生物医药产业战略需求,聚焦生物技术、制药工程、发酵工程及食品工程等领域,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模式培养具备 “技术开发、工程设计、产业转化” 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兼具技术创新与工程实践能力的产业骨干,为健康中国战略提供人才支撑。专业以 “生物制造 + 医药创新” 为核心,依托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AI 制药等前沿技术,形成生物制药工程(抗体药物 / 疫苗研发)、发酵与生物制造(生物基材料 / 精细化学品)、食品与健康工程(功能性食品 / 农产品深加工)、智能医药技术(AI 辅助药物设计 / 精准医疗)四大特色方向。课程体系构建 “理论 - 技术 - 应用” 三位一体框架,涵盖分子生物学、生物反应工程等核心理论,基因工程实验、临床研究方法等技术实践,以及合成生物学、细胞治疗等行业前沿模块,实践环节占比超 30%,通过企业实习、双导师制项目实现实验室到产业化无缝衔接。毕业生可在生物医药企业(研发 / 生产)、科研机构(技术转化)、监管部门(药事管理)及新兴领域(AI 制药 / 细胞治疗)等多维度发展,契合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升级趋势与国家 “十四五” 生物经济规划。
招生导师:安宸毅、曾柱、胡祖权、贾义、刘红美、刘丽娜、彭建、张婷婷、郑强、陈晋、孙晓敏、唐福州、王赟、叶远浓、余杰、张世超、胡思贵、岳萍、朱贵明、陈小文、洪亮、黄文竹、蓝静、李秋德、隆耀航、卢涛、欧沙、欧阳燕、彭英、钱天宝、尚小丽、宋萍萍、滕丽晶、王敏、杨帆、杨洪应、袁华婷、赵斌、周静、朱思勉。(按姓氏笔画顺序排列)
3.智能医学
智能医学具有多学科融合与集成特性,涉及多学科尖端技术。它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学科中智能医学相关科学技术问题为对象,综合多学科理论方法,聚焦脑与认知科学、生物信息大数据智能分析、智能医学辅助诊断等学术问题,致力于构建智能医学理论体系,解决跨学科科学与技术难题,培养高端复合人才。其研究内容紧密围绕国际学科发展动态与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需求。在脑与认知科学方面,通过脑功能成像等技术解析脑认知原理,研究精神类和脑功能疾病发病机理与干预技术,探索类脑计算与脑机智能技术及应用。生物信息大数据智能分析聚焦智能药物靶标识别,研究智能基因组信息学与精准医学,开展多组学疾病风险评估,开发相关模型与平台。智能医学辅助诊断涵盖医学图像智能处理算法与应用,开发智能健康管理服务,研究智能康复技术,包括开发应用5G等技术的智能康复图景、多人联机互动训练、人机交互算法等,以提升医疗水平,改善患者健康状况,为健康中国战略助力。
招生导师:叶远浓、李秋德、欧阳燕、王敏、袁华婷、杨洪应。(按姓氏笔画顺序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