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工程学院(健康医药现代产业学院)前身为2013年成立的医学生物工程系,2014年更名为生物与工程学院。2021年,获批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首批、贵州省首家现代产业学院——健康医药现代产业学院。
学院下设8个教研室,1个省级实训教学示范中心和1个实验中心。有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技术、医学信息工程、智能医学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化学生物学、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等7个本科专业,其中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技术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医学信息工程入选贵州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7年获批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21年获批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权点,2022年获批基础医学一级学科目录外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智能医学,2024年获批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目录外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医学工程,构建了贵州省唯一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医工交叉融合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在校本科生2151人,硕博研究生95人。教职工125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53人,博士61人。博士生导师17人、硕士生导师37人、产业导师26人。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贵州省树突状细胞基础与应用开发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贵州省细胞与基因工程创新群体”等教学科研创新团队。拥有贵州省省管专家1人、贵州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贵州省“百”层次创新型人才1人、贵州省“千”层次创新型人才3人、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2人、贵州省优秀教师1人、贵州省先进工作者和“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各1人、“贵州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2人、贵州省省级“金师”1人。
学院拥有教学科研用房近50000平方米,建设了贵州省微生物组与传染性疾病防控重点实验室、贵州省智能生物材料工程研究中心、贵州省细胞免疫治疗工程研究中心、贵州省大健康工程技术中心、贵州省健康大数据2011协同创新中心和贵州医科大学华为云学院等产学研服务平台,设备资产总值近亿元。近五年,成功获批贵州省第一项数理学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康复工程领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厅级课题等各级各类教学科研项目200余项,经费总额超5000万元。在生物力学、生物功能材料、柔性可穿戴电子设备和肿瘤免疫学等研究领域取得显著进展,研究成果已先后在《Molecular Cancer》《Advanced Science》《Infomat》《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Nano Energy》《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由Springer Nature出版学术专著2部,荣获贵州省科技进步奖、贵州医学科技奖等多项成果奖。
学院始终坚持医理工交叉融合发展的理念,以“新医科”“新工科”建设为契机,不断强化学科内涵建设,积极开展国际化合作办学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将生物医学工程建设成为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学科、贵州省重点学科,入选“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理工科学科专业建设强化行动”重点支持学科,形成了健康医学工程、生物医学信息工程、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医学诊疗技术与器械等四个特色鲜明的二级学科。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构建“黄大年精神”引领的“五创五融”医理工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育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承担第二批全国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以及省厅级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项目50余项,建设省级“金课”6门,荣获贵州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5项。
近年来,学院坚持“育人为本、产业为要、产教融合、创新发展”的建设原则,聚焦贵州省“一二三四”总体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以及推进健康贵州行动的总体目标,恪守“诚於己、忠于群、敬往思来”的校训,立足贵州,服务全国,面向世界,持续为生物医药、智慧医疗和健康大数据等产业输送高层次人才,为贵州高等教育和医疗健康卫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上述数据统计截止至202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