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情况


学科建设情况 

一、学科学位点概况

目前,学科已形成4个稳定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分别为曾柱教授领衔的健康医学工程、胡祖权教授领衔的生物医学信息工程、刘丽娜教授领衔的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以及郑强教授领衔的医学诊疗技术与器械。

1. 健康医学工程

依托贵州省细胞免疫治疗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围绕肿瘤等免疫相关重大疾病细胞免疫治疗效率不高的问题,从多学科交叉的角度研究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组织微环境中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对免疫细胞力学表型和免疫表型的调控作用,探究组织、细胞、亚细胞以及单分子等多尺度上的生物力学调控与分子机制,开发体内靶向免疫细胞的治疗新策略。

2. 生物医学信息工程

通过基因组和蛋白质组数据,开发基于基因组学的智能抗菌/抗癌药靶识别,该研究将会减少药物选择和药物研发时间,以更快应对突发性感染性疾病等。研究基因组数据与精准医学关系,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基因组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基于基因组数据和多组学数据开发疾病风险诊断模型和提供疾病治疗策略参考;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识别与人类健康相关的微生物重要基因元件,给疾病治疗提供方案参考;研究药物基因组与精准医学的关系,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开发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预测模型。以高通量测序数据为基础,把临床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挖掘人类癌症的基因本质,寻找癌症诊断和治疗的靶点,建立疾病风险评估模型,开发生物医学大数据计算分析平台。

3. 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

依托贵州省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等平台,针对重大疾病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前沿科学问题,开展可吸收生物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研发医工结合手术器、免缝合可吸收创可贴以及床旁诊断试剂盒和微流道芯片等,为疾病的诊疗一体化提供新思路和新手段。基于3D打印的多个项目连续获得科技部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奖项,与企业合作完成股骨头坏死微创减压取骨植骨精准导向器械研发转化,获得医疗器械备案证并已有产品用于临床。

4. 医学诊疗技术与器械

依托贵州医科大学智能电子材料与先进医疗器械工程研究中心,围绕前沿医疗器械和生物电子材料领域的关键技术创新,重点聚焦开发针对智能感应和人机交互的柔性生物电子系统、设计和研究康复机器人的控制算法和智能化技术、研发面向医疗的人机共享的界面和软体机器人,体现医工融合的战略方向。

二、学科人才队伍情况

学科点现有博士生导师16人,硕士生导师48产业导师26有贵州省省管专家1人,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6人,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2人,省优秀教师1人,省五一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3人,贵州医科大学青年领军人才2人和青年拔尖人才35年,共引进博士35人,其中,四层次人才2人。

三、人才培养情况

5 年,在生物医学工程、生物与医学专业共招硕士生105人,授位38人,研究生共发表论文50篇,其中SCIEI30篇。学科具备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生物与医学完整的硕士生专业课程,毕业硕士生具有良好的社会评价,在学硕士生均能够发表学术论文。

四、科学研究情况

学科具有稳定的研究队伍,科研经费充足。5年,学科教师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2项),获批贵州省科技厅项目49项,其他类型项目76项。科研经费约为3500万元。学科教师发表215SCI论文,单篇影响因子最高达27.7,申请专利27项,获批授权14项。

、平台建设情况

搬迁云漫湖校区后,学院可独立使用教学、科研用房达200余间,面积超过30000 m2。建有贵州省细胞免疫治疗工程研究中心、贵州省大健康工程技术中心、贵州省高等学校医药生物技术工程研究中心10余个“医、理、工”科研平台。本年度申报贵州省发改委智能生物材料工程研究中心获批立项建设。政府贴息贷款1400万元设备已全部招标采购、并安装调试完毕,正常使用。本年度申报以旧换新1600万元正在进行中。这些项目的完成将进一步提升我院的科研平台水平,对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起到重要支持作用

、对外交流与合作情况

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本年度组织10名学生(其中生物医学工程3名)赴英国邓迪大学、约克大学进行生物医学工程暑期学校研学;组织10名学生(其中生物医学工程3名)赴英国邓迪大学、NHS Tayside医院、约克大学等教学科研机构开展研学;9名研究生参与国内外导师联合培养或攻读学位;进一步推动邓迪大学3+1+1本硕项目的招生和约克大学3+1双学位项目的落地,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联合开展“2+2”中高计划并已招生23人,与英国约克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国际合作相关人员进行了合作座谈,进一步开拓了国际化办学。前深圳大学开展医学工程技术中心(CMET)暑期研学项目,参加2024年华人生命科学大会、全国免疫学大会、全国生物医学工程大会等国际国内会议100余人次,作会场报告20余人次。

胡祖权作为访问学者前往英国牛津大学访学三个月,曾柱教授带队、郑强教授和陈晋副教授参加前往德国开展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创新技术培训,郑强、曾祥堉、朱思勉、滕丽晶、董瑜5名教师入选甲秀之光人才项目前往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进修,骆梅前四川外国语大学提升英语水平并为出国进修作准备

五、下一步工作重点

1. 持续推进实验室平台建设。申报建设贵州省智能生物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多渠道筹集资金推进中心实验室公共平台、鸿蒙开发者创新中心、医工融合工程训练中心等关键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完善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强化实验室安全风险排查和规范化管理,推动实验室平台的高效合理使用。

2. 强化学科建设和医理工交叉融合。积极申报并建设医学工程交叉学科博士点,持续加强生物医学工程省区域内一流学科建设,认真筹备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评估以及工程认证等相关工作。制定完成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新专业的培养方案,优化在建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深入贯彻医理工融合的理念,持续推动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2项。

3. 加强师资队伍和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劳模创新工作室为重要支撑,打造教学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劳模金师的引领作用,通过传帮带等培养模式提升学院中青年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提升全院教师的数字素养、教研教改和智慧课堂教学能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作风优良、业务精湛的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力争培养和柔性引进1~2名学科后备带头人,进一步做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医学信息工程、医疗器械设备等领域的人才引进工作,博士2~3人。

4. 组织好科研项目和成果奖励申报工作,促进成果应用转化。启动并精心组织202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省厅级项目的申报和结题等相关工作,力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突破10项;做好项目执行的过程管理,不断推进科研的高质量产出,力争发表高水平论文或高被引论文2~3篇。谋划2025年科技成果奖励申报,并与公司洽谈促进科技成果的应用与转化落地,争取实现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