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与精神基因。为引导青年学生深刻领会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的重要论述,在实践中感悟非遗魅力、增强文化自觉,2025年7月12日,生物与工程学院(健康医药现代产业学院)“寻迹・拾遗”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在院党委副书记李宗梅的带领下,先后奔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施洞镇、凯里市民族风情园开展主题社会实践活动。以青春脚步丈量非遗传承之路,以行动践行使命担当。

一、水吟·丝路星辰,绣里银光
实践队来到施洞镇拜访贵州省工艺美术大师、苗绣传承人吴兰,开启文化寻根之旅。吴兰老师自豪地向队员们介绍着国家级非遗项目——苗绣,苗绣是苗族人的“文字”,记录着他们的神话传说和生存智慧。汉族用书本记载历史,苗族人则把故事绣在布上:螺旋纹代表开天辟地,菱形纹描绘山川河流,艳丽的色彩还原着自然万物的本色。每个图案都是解读苗族文化的钥匙,每根丝线都承载着先祖的教诲。吴兰还现场教学,讲解“如何绣好苗绣”,她的指尖仿佛拥有魔法,银针翻飞间,蓝布上“泊”出璀璨星河。“银针是舟,丝线是河,载着苗家心魂游宇宙哩!”吴兰老师说道。团员们尝试穿针引线,深刻体会“指尖修行”之艰、破线绣之极致精细。



近日,实践队队员欧成焰也身着由父母亲手缝制的精美苗族盛装,先后亮相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贵州活动日”及在长沙举办的第四届中非经贸博览会。她自信从容地行走在活动场馆内,热情地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介绍中国、贵州的山水风光、民族文化和发展成就。在多元文化交汇碰撞的今天,她没有追随大众潮流,而是坚定地穿上承载着家族心血与民族记忆的苗族盛装,将个人成长与文化传承紧密相连,展现出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二、火淬·对话大师,银火淬魂
随后,实践队拜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吴水根。在他的工作室内,吴水根说到苗绣与银饰锻造,同为苗族文化璀璨的双璧,前者以针线为笔绣尽民族故事,后者以锤火为墨锻出信仰图腾,共同将苗族的历史记忆、生活智慧与审美追求凝于服饰佩饰之中,成为流淌在指尖的文明密码。他一边演示锻造银饰技法,一边讲解银饰中蕴含的图腾文化,实践队成员们屏息观察,仔细聆听。实践队员们还亲手体验打银技艺,感受银饰中流淌的千年匠心。



三、光渡·非遗课堂播种子
当村委会党员活动室变身热闹的非遗文化小课堂,孩子们心中已悄悄埋下民族文化的种子,让文化自信在欢声笑语中生根发芽。实践队们用所学知识,化身为“非遗讲解员”,用童趣语言为小朋友解读文化密码:牛角银冠是对自然的敬畏,鱼纹苗绣寓意年年有余。当我们的讲解员展示“蝴蝶妈妈”的苗绣图案并向孩子们提问时,孩子们纷纷举手,大声答到“我们的祖先!”,稚嫩的声音里满是民族文化的认可与自信。活动结束后,小朋友穿上当地特色苗服,银饰随着脚步叮当作响,我们用相机拍下此刻的美。



四、歌起·非遗焕新颜,传统与新潮的撞破
实践队抵达凯里民族风情园,来到“贵州村T”现场,团队成员换上民族传统服饰,自信踏上T台,完成了一场传统与时尚交融的“青春走秀”。贵医学子还为此次走秀活动带来了《我的美丽》原创苗语改编歌曲,银饰流光与青春笑言在这一刻交相辉映,实践队员们在走秀歌唱间展示文化独特魅力与传承活力,让深山里的时尚基因焕发时代新光彩。


从大师工坊里的专注学习,到童趣课堂上的耐心传播,再到村T舞台上的沉浸式体验,我们深刻感悟到: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品,而是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是增强民族自信的鲜活载体。此次“苗岭银弦·传薪新声”实践活动,我们用脚步丈量非遗肌理,用镜头记录文化根脉,用行动参与传承实践。实践队以苗歌特有的婉转曲调,原创改编歌曲《我的美丽》,并将其作为此次活动主题曲;用一个个镜头,一片片文章,记录下心中的苗族文化,制作宣传片免费赠送当地文旅,为当地做文旅宣传;“留住最美的你”,我们为当地身着苗族服饰的老人与儿童免费拍摄形象照并赠送相框。

让我们以赤诚之心守护文化根脉,以青春之力续写时代新篇。以青春守护非遗,用传承点亮未来,让文化薪火相传,使民族根脉永续,让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